为进一步推动公司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定于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举办第十八届“挑战杯”伟德国际bv1946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竞赛实施方案如下:
一、参赛对象
凡公司全日制在校学生(含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均可参加。
二、参赛作品类别及形式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本科生组、研究生组(含硕士、博士),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每一大类具体类别划分如下: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仅限本专科生参加。作品分类如下(参考上届赛事,如有更改另行通知):
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
b.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
c.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
d.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
e.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
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每篇论文在8000字以内,每份调查报告在15000字以内。
3.科技发明制作类,可划分为A、B两类:
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
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作品分类同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a—e类。
三、参赛方式
1.凡在2023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含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团队负责人必须由2023年7月1日以前仍在校的学生担任。
2.申报资格。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全国终审决赛当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个人作品申报者(学生)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原则上应为第一作者, 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 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或硕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原则上3-6人为宜。
3.每项作品须确定指导教师最少1名,且须由2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或教研组)推荐。
四、材料上交
本届竞赛作品申报以学院为单位于11月8日前进行初审、选拔,优秀作品推报校级比赛。根据评审结果按顺序填写《挑战杯”竞赛申报作品汇总表》(附件3),择优推荐不超过分配名额数量(附件5)的项目参加校级复赛。校赛作品的提交时间为:11月10日(周四),各学院需提交材料如下(见附件):
(1)申报书和参赛作品纸质版(各一式3份);
(2)竞赛申报作品汇总表纸质版;
(3)所有申报资料电子文档(其中申报作品WORD版和PDF版各一份)。
注:请报名参赛项目将所有材料于10月25日前汇总上交,电子版发送至邮箱:smxykcb2021@126.com ,纸质版交至院学生会科创部。请所有项目负责人加入交流群(QQ:871680807),联系人:程同学 QQ:2365140514
五、工作要求
1.加强宣传动员。各学院团委要高度重视广泛宣传动员,积极征求分管科研工作院领导的支持,最大限度调动优秀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推荐作品应体现本学院学生学术创新最高水平。
2.注重协调资源。各学院团委要注重发挥学院专业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优秀项目,做好学院学生高水平论文摸底,结合专业教师科研项目,结合“返家乡”社会实践,在既有成果基础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学术创新。
3.把握时间节点。要根据工作进度,细化工作环节,认真指导学生选题,进行项目申报,要与项目指导老师做好沟通,督促各项目积极推进研究工作,提炼项目的创新点,积累项目成果及支撑材料(论文、研究报告、应用证明、检测报告等)。
4.创新工作形式。竞赛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最新要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竞赛项目的选拔、培育。优秀项目推荐贯穿竞赛全过程,后续选拔过程中有不在名单中,但成果丰富,创新性、实用性特别优秀的作品,可向校团委直接推荐。
六、附件
附件1:“挑战杯”竞赛实施方案
附件2:“挑战杯”竞赛作品申报书
附件3:“挑战杯”竞赛申报作品汇总表
附件4:“挑战杯”竞赛申报书填写及作品提交注意事项
附件1:“挑战杯”竞赛实施方案.doc附件2:“挑战杯”竞赛作品申报书.doc附件3:“挑战杯”竞赛申报作品汇总表+.xls附件4:“挑战杯”竞赛申报书填写及作品提交注意事项+.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