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
  • 当前位置:首页  团学工作  团学动态
  • 团学工作

    社会实践 | “走访红色刘集,传承红色精神”:为国为民,一门三烈士

    发布者:生命-团总支发布时间:2019-07-17浏览次数:140

    7月17日伟德国际bv1946“走访红色刘集,传承红色精神”社会实践服务团队走进刘集这个看似普通却孕育了无数革命先烈的村子,旨在进一步了解英雄事迹,弘扬红色精神,并有幸通过刘集党支部书记刘洪燕采访到了烈士后人——刘端文,他不仅仅只是军人的后代,更是历史的传颂者,在他身后的刘氏家族曾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立下汗马功劳,特别是对中国最早一批农村党支部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中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党的很多地下活动,都是在刘集进行的,是共产党重要的群众基础。而在刘集《共产党宣言》纪念馆内专门为刘端文的父亲刘仁山、伯父刘寿山、堂哥刘端智的事迹做了详细记述以纪念他们的英勇牺牲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成功的巨大贡献,将这种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传播出去。

    烈士后人刘端文向实践团成员们讲述他的家族在革命时期的故事

    “刘良才建立了刘集农村党支部,刘泰山兼组织委员,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父亲到他侄子,14个家庭一共9个烈士,所以说刘集的革命总体来说是两大家族,一个是山字辈(刘寿山、刘仁山),一个是才字辈(刘良才)。”刘端文讲到父亲一辈的光辉事迹时十分自豪。

    抗日战争时期,刘仁山18岁参军,在杨国福的部队担任战斗小队长,做暗杀、特务工作,与刘寿山和刘岱东一起参加革命。“在那个时期他们发动群众搞抗日活动,印刷对国民党和日军不利的文章,在伪军的脊梁上贴宣传单。”当时想要革命摆脱贫穷的呼声高涨,刘端文对当时的情景印象十分深刻。

     

    革命烈士刘寿山、刘仁山、刘端智的证明书

    “解放战争一开始刘仁山任独立营连长,先解放的就是广饶,人民军队也抗日也打土匪,解放之后,刘仁山提升为副团级,把营带到寿光再训练,挖战壕做一些防御,在挖战壕过程中飞机来了,他让部队隐蔽,自己跑到离部队较远的一个坟地里向敌机射击,敌机发现他后,追着他去照着他一片扫射,当场右臂被击中,飞机返回来的时候看到他在坟地里打滚,就扔炸弹把他炸死了,”刘端文讲到这里已经泪流满面,“不能再讲这些了,每次想到这都难受。”

    “1942年时全家共12口人,6个党员,二爷(刘寿山)搞地下,印传单,宅子西边是民兵部,经常去家里吃饭,到土地改革、解放战争之后,家里女党员有4个,还有‘一门三英’英雄匾,都是光荣。”刘端文哽咽地说道。

    越是接近那段心酸的历史,越能感受到现在短暂和平的来之不易,这都是靠老一辈革命者用生命换来的,实践团成员决定用志愿服务的方式表达感激与敬意。

     

    烈士后人刘端文与实践团成员话家常

    实践团当日下午来到刘端文的家,门外挂着“光荣之家”、“共产党员户”的门牌,在一整排门户中是荣誉最多的。刘端文表示村里大多是老人,很少见到20几岁的青年,能与实践团成员交谈自己十分激动,想多了解现在青年人的想法。他还鼓励队员们要紧跟党的步伐,努力学习充实自己,为国家做贡献。

    最后刘端文对当代青年寄语:“烈士的鲜血不能白流,工作要踏实,为党和人民办好事,为人民做贡献。”

     

    实践团成员与烈士后人刘端文合影留念

    “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今日神州看奋起,陵园千古慰忠魂!”在中国这方热土上,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谱写了一篇篇悲壮激越的历史篇章。

    队员们通过一天的实践,感触颇深,更加坚定了要学习和弘扬矢志报国、忠于人民的爱国情怀,追求卓越、奋力拼搏的进取品质,执著求索、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身体力行传承红色精神。

    撰稿人:刘宜琳 高婷婷 吕秀清

    版权所有 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 - 伟德国际bv1946